Menu
西柏坡的秋日,天高云淡,滹沱河水在阳光下粼粼闪烁。来自市水务系统的干部职工,怀着敬畏之心踏上这片革命圣地,参加由西柏坡干部学院举办的党性教育培训。他们的脚步踏在中共中央旧址的青石板路上,仿佛每一步都能叩响历史的回音,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充满着对精神的渴求和对历史的追忆。
培训在军委作战室旧址前拉开序幕。这间仅有30平方米的土坯房,曾是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指挥中枢。学员们凝视着屋内简陋的陈设:三张木桌、一部电话、一幅布满标记的军事地图。讲师动情地讲述:1948年,毛泽东同志在这里通过408封电报指挥全国战场,创造了“不发枪、不发粮、只发电报”就取得胜利的奇迹。一位学员轻声感叹:“这需要何等的战略智慧和决断勇气啊!”
本次西柏坡红色培训深度挖掘了一个珍贵的历史细节:1948年,中央办公厅建立严格的值班报告制度。据《西柏坡档案》记载,这项制度要求值班人员必须每小时记录各战场来电,重要情报5分钟内报送分管领导,特别紧急的可直接唤醒毛泽东同志。这个细节让水务干部们深受触动,一位负责防汛值班的学员说:“这不就是最早的应急响应机制吗?七十多年前的先辈们已经建立了如此高效的工作制度。”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举行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坐在当年与会代表坐过的长凳上,聆听讲师讲述“六条规定”的制定过程。据《中国共产党历次全会文献集》记载,这次会议明确规定禁止用领导人名字命名地点、禁止祝寿等纪律要求。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反对个人崇拜、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许多学员抚摸着粗糙的木凳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心跳。
西柏坡党性教育的特色在于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专题研讨中,学员们围绕“西柏坡时期的工作作风与现代水务管理”展开热烈讨论。有人提出:“就像当年中央军委精准调度各个战场一样,现代水务工作也需要科学调度水资源”;还有人认为:“土地改革赢得民心的经验启示我们,水利工程也要真正造福于民”。这些讨论让历史智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培训中最动人的环节是“重走支前路”体验教学。学员们推着独轮车,沿着当年群众支援前线的山路前行。汗水浸透了衣背,但没有人放弃。一位学员感慨道:“当年543万支前群众就是靠这样的工具,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今天我们推车体验,不仅是在感受历史,更是在传承那种众志成城的精神。”
通过这次培训,水务系统干部职工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两个务必”的时代内涵,增强了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西柏坡精神转化为推动水务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