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陈列室里,一份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静静地诉说着一段改变中国历史的岁月。这份泛黄的文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细节:大纲颁布后,中央工委专门组织编写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通俗读本,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政策。据《刘少奇年谱》记载,这项工作由刘少奇亲自指导,要求编写人员"先做学生,再做先生",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后再进行宣传。这种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方法,使土地改革政策迅速得到亿万农民的理解和支持。
西柏坡干部学院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实践平台。学院通过深度挖掘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为新时代干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工作范式。在体验式教学环节,学员们会拿到当年土地改革工作队的原始工作手册复印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如何向不同阶层的农民解释政策方针。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干部们深刻体会到,好的政策更需要好的传播方式。
培训中,一个创新模块格外引人注目:学员要尝试用现代传播手段,重新诠释当年的土地政策。有的小组制作了短视频,有的设计了信息图表,还有的编排了情景剧。这种跨越时空的创意碰撞,让学员们认识到,虽然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西柏坡党员教育培训的深层意义在于唤醒干部们的方法论自觉。在西柏坡时期,党的各项工作都体现了极强的方法论意识。例如,在土地改革中创造了"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的工作方法;在整党运动中采用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军事斗争中总结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原则。这些方法论的创新,对今天应对复杂局面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西柏坡时期的工作方法特别注重调查研究。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48年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书记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报告要包括政策执行情况、群众反映、工作经验等详细内容。这种制度化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党中央能够及时了解各地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决策。
西柏坡干部学院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当年中央如何统筹土地改革、整党运动、军事斗争三大任务,学员们学会了在复杂局面中抓住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一位学员在总结中写道:"西柏坡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任务繁重,越要讲究工作方法。"
学院的现场教学点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中央政策研究室旧址。在这里,学员们可以看到当年工作人员使用的简陋桌椅和油印设备。就是在这间简陋的房间里,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政策文件。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员们深思:在办公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深入调研、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红色教育的最大收获,是让学员们找到了破解工作难题的"金钥匙"。许多学员表示,通过培训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时,可以借鉴当年土地改革中"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在制定政策时,可以学习西柏坡时期注重调研的务实作风。
随着培训的深入,学员们逐渐理解到:西柏坡精神最重要的当代价值,是提供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工作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包括如何深入群众、如何调查研究、如何科学决策、如何推动落实等一系列具体方法。西柏坡党员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这套方法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