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金融监管队伍的党性修养与使命担当,近日,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党员干部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开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专项学习培训。本次培训依托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实地研学、专家授课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西柏坡时期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注入精神动力。
一、从“边区银行”到现代监管:红色金融的基因传承
西柏坡不仅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金融实践的试验田。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毗邻西柏坡)宣告成立,标志着红色政权金融体系的正式建立。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档案记载,当时面临国民党经济封锁,华北财经办事处通过统一货币、稳定物价等举措,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参训学员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实地探访了人民银行旧址,从“马背上的银行”历史细节中,感悟党领导金融工作的智慧与魄力。
二、“赶考”精神与金融风险防控的当代启示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的著名命题,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一精神对当前金融监管工作具有深刻借鉴意义。在西柏坡党性教育专题课上,授课专家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为案例,对比解放前夕党对经济乱象的整治措施,指出当代监管者需同样保持“赶考”心态,警惕“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参训学员围绕“影子银行”“非法集资”等现实问题展开研讨,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监管思路。
三、从“小米加步枪”到科技赋能:创新监管手段的辩证思考
西柏坡纪念馆珍藏的史料显示,解放区曾通过“实物贷款”(以粮食、布匹为抵押)解决农民生产资金问题,体现了灵活务实的金融创新。培训中,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特邀金融史学者以这一案例为引,探讨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平衡创新与安全。有学员提出:“当年‘小米’是硬通货,今天的‘数据’是否具备同等价值?如何借鉴‘实物信贷’思维构建穿透式监管框架?”讨论直指地方金融监管的痛点与突破点。
四、群众路线在金融监管中的实践路径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西柏坡的民谣生动诠释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培训期间,学员走访了中央部委旧址,从《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历史场景中,领悟“金融为民”的本质。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强调:“当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政策,正是群众路线的延续。监管不能只坐在办公室看报表,要像当年工作队一样深入基层。”
五、以“两个务必”锤炼监管铁军作风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全体学员重温入党誓词,结合金融反腐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西柏坡纪念馆研究员指出,1949年毛泽东曾严惩贪污公粮的谢步升,释放了“零容忍”信号。参训团队将此与近年金融系统廉政建设对标,提出“监管权力运行到哪里,纪律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行动方案。
此次培训突破传统模式,通过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参训干部表示,将从“边区金融”的筚路蓝缕中汲取力量,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地方金融改革的具体举措。未来,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计划与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监管能力建设,以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的“金融考卷”。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