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教学方案
最新资讯

在河北平山县一个普通的村庄里,隐藏着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今天,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培训课程,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场深入肌理的、与历史对话的寻根之旅。这里的教学,不依赖空洞的理论,而是引导人们从历史的细微处,触摸那个时代脉搏的真实跳动。
“两张地图”背后的战略视野
走进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复原的场景常常让来访者感到震撼。这是一间不足几十平米的土房,里面摆放着几张简陋的木桌。然而,就是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权威史料,如《西柏坡纪事》中记载,这里的作战地图是用红蓝毛线标识敌我态势的。因为纸张紧缺,一幅地图往往要反复使用,参谋人员需要小心翼翼地将旧的毛线拆下,再根据最新战报换上新的。
这与蒋介石在南京拥有美国提供的先进军事设备和巨幅精密地图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柏坡红色教育的精髓之一,正是让学员体会这种巨大反差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战争的胜负,从不单纯取决于技术的高低,而在于人心向背和战略决策的正确。那满墙的红蓝毛线,连接的不仅是军事据点,更是千百万民心。在这里,学员们思考的不仅是指挥艺术的卓越,更是一种在极端劣势下,如何依靠智慧和信念创造奇迹的思维方式。
“一纸契约”与立规矩的自觉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如何从领导革命战争向领导国家建设转变。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立规矩、强纪律。1948年9月,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九月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强调要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组织无政府状态。
有一个生动的细节被记录在多位亲历者的回忆录中。为了保障会议顺利进行和中央机关的安全,有关部门需要向当地村民借用一些门板、桌椅等物品。与以往战争环境下习惯性的“征用”不同,这一次,中央明确要求,所有借用的物品必须开具借条,写明物品名称、数量,并承诺用后归还,如有损坏,照价赔偿。这一张张小小的借条,看似平常,实则意义深远。它标志着党的执政思维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战时动员向依法、依规治理的自觉过渡。西柏坡干部培训中,这个故事常常被用来引发学员对“规矩”和“法治”源起的思考,这种建立在尊重与契约精神上的党群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一碗寿面”与“两个务必”的警示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段论述的提出,有着极其具体和现实的背景。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会议期间,正好有位同志过生日,大家想“热闹一下”,提议吃碗寿面。这个提议被毛泽东知道后,他并没有简单地同意或反对,而是借此机会严肃地提醒大家: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今天可以吃寿面,明天就可能讲排场,思想上的防线一旦打开,后果不堪设想。最终,这个生日的“仪式”被简而又简地处理了。这个故事,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冲击力。它告诉人们,“两个务必”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从一碗面、一杯酒这样的生活小节做起。西柏坡干部学院的课堂,正是要唤醒这种由小见大、防微杜渐的警觉意识。
永恒的“赶考”之路
当我们今天回顾西柏坡,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精神坐标。西柏坡红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将这份历史的厚重感转化为现实的责任感。从用毛线标注的地图中,我们学到的是在困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与创新精神;从一张张物品借条中,我们学到的是建立规矩、恪守契约的治理智慧;从一碗被简化的寿面中,我们学到的是永葆初心、抵御诱惑的政治本色。
今天的“考场”更大,“考题”更复杂,但“赶考”的精神永远不过时。走进西柏坡干部学院的课堂,就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赋予我们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异答卷。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