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太行山东麓的西柏坡看似平静,却蕴藏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这里不仅是三大战役的指挥中心,更是一场无声心理战的策源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学员们走进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西柏坡党性教育培训。他们不仅要学习革命历史,更要领悟其中蕴含的斗争哲学与战略智慧。
培训课程中,教员没有急于讲解宏大的理论,而是首先展示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1948年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原文复印件。学员们惊讶地发现,这篇著名文告虽然标题指向淮海战场的杜聿明,但内容却处处关联平津战场的傅作义集团。这种"声东击西"的策略设计,让学员们立即感受到了当年那场心理战的精妙之处。
"你们的飞机坦克也没有用。我们的飞机坦克比你们多,这就是大炮和炸药,人们叫这些做土飞机、土坦克,难道不是比较你们的洋飞机、洋坦克要厉害十倍吗?"教员朗读着文稿中的段落,学员们仿佛听到了当年新华社广播里传出的铿锵之声。这些语言既充满力量,又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既展示强大实力,又指明出路所在。
在中共中央旧址的无线电通讯室,教员讲述了一个细节:这些文稿通过电波发出后,不仅在前线敌军中产生震动,更通过地下渠道被特意送达傅作义及其高级将领的案头。这种精准的"信息投送"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舆论斗争不仅要注重内容创作,更要讲究传播策略和到达效率。
当晚的案例研讨会上,学员们围绕"新时代舆论斗争的特点与方法"展开热烈讨论。一位来自宣传系统的学员感慨道:"过去总觉得舆论斗争就是发文章、做宣传,现在才明白这需要多么精准的战略设计和战术执行。毛泽东同志当年不仅是在写文章,更是在指挥一场特殊的战役。"
培训还安排了模拟教学环节。学员们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尝试在特定情境下撰写具有说服力和斗争力的文稿。通过这种实践,他们切身体会到:真正的舆论斗争既要坚持原则立场,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展现斗争勇气,又要体现战略智慧。
在随后几天的教学中,学员们通过参观新华社旧址、中央军委作战室等场所,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当年中共中央如何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完美结合。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斗争策略,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结业仪式上,培训主任的一番话发人深省:"《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文采,更在于它背后体现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对敌我情况的精准把握。这才是西柏坡精神在舆论斗争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干部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核心能力。"
离开西柏坡时,学员们带着全新的思考。他们认识到,新时代的斗争同样需要这种将战略与战术、原则与策略完美结合的能力。而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展的这种西柏坡党性教育,正是要培养干部们这种在复杂环境中把握方向、开展斗争的综合素质。
这次培训让学员们明白,真正的党性不仅体现在忠诚与担当,更体现在善于运用智慧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西柏坡的精神财富,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