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课程咨询:031180761656、13663110508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

西柏坡精神:从"四菜一汤"看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来源:chuxin 时间:2025-07-26 14:07:08 浏览次数:

9b085ab45d9e496c8ad642c907760174.jpg

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西柏坡精神以其独特的实践品格闪耀着永恒光芒。不同于其他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它诞生于革命胜利前夕,承载着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历史转折思考。今天,当我们走进西柏坡干部学院,透过那些朴素的历史细节,依然能触摸到这种精神的时代脉动。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根本好转,大批民主人士陆续抵达西柏坡。据《李维汉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7年)记载,在接待这些即将参与建国的社会贤达时,毛泽东特别指示:"伙食标准不超过四菜一汤"。这个看似平常的规定,实则是共产党人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用最简朴的方式展现最真诚的团结。当时负责统战工作的杨尚昆在日记中写道:"民主人士最初不解,后来反而为这种作风所感动。"这一历史片段,正是西柏坡红色教育中常被忽略却极具启示意义的案例。

西柏坡时期的"简单待客"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执政伦理。与历代农民起义军进城后奢靡享乐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在胜利前夕反而更加注重作风建设。1949年1月,中央军委专门下发《关于接待民主人士的注意事项》,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提高伙食标准"。这种自我约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源于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清醒认识。如今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中,学员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当年用来招待张澜、沈钧儒等知名人士的餐具,竟是粗瓷碗和竹木筷。

这种精神在当代仍具有惊人的现实针对性。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规矩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的具象化。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健全党委制》决定中,特别强调"禁止给领导人祝寿送礼"。这些看似琐碎的规定,构建起共产党人特有的"胜利者自律"传统。今天的西柏坡红色教育,正是要唤醒这种蕴含在历史细节中的政治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西柏坡精神的实践性远超理论性。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其落实就体现在诸如"四菜一汤"这样的具体规范中。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伍云甫在回忆录中提到,为保证规定执行,周恩来曾突击检查厨房,发现超标立即责令整改。这种"用细节定义作风"的做法,形成了独特的"西柏坡治理模式"——将崇高理想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的行为准则。西柏坡干部学院近年开发的"沉浸式廉政教育"课程,正是对这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从更深层次看,西柏坡精神实际上重构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执政集团在胜利后往往陷入享乐主义泥潭,而共产党人却创造了"胜利后更节俭"的政治新传统。1948年冬,当国民党官员在南京享用山珍海味时,西柏坡的中央领导却在吃小米饭配咸菜接待民主人士。这种反差形成的政治感召力,某种程度上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当代西柏坡红色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挖掘这些被快餐式历史叙述忽略的深层逻辑。

站在新时代回望,西柏坡精神最珍贵的遗产,是它确立的"执政合法性来自作风而非权力"的政治伦理。当年那些粗瓷碗盛装的不只是饭菜,更是一种新型政党文化的象征。今天,当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学员们重走"民主人士参观路线"时,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展陈的文物,而是那种穿越时空依然鲜活的精神气质——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最崇高的理想,这或许就是西柏坡精神永不过时的密码。

作者:李老师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9022893号-2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