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太行山麓的夜,月光如水般倾泻在西柏坡的黄土院落。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夜读课上,学员们围坐在一方青石旁,手中捧着《二十四史》的现代译本。这个特殊的教学场景,源自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3页明确记载,毛泽东当年常坐在这块青石上夜读,并说"月光比油灯亮,还省眼"。这块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头,如今成为西柏坡党员教育培训最独特的教具。
中央办公厅旧址的档案柜里,保存着1948年的《灯油领取登记簿》。西柏坡干部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反常现象:毛泽东办公室的灯油消耗量远低于其他领导人。这个细节在《李银桥回忆录》中得到解释:"主席夜间多在院中借月光读书"。更令人触动的是,省下的灯油被用来延长农民夜校的授课时间——这个决定记录在《中央行政处会议纪要》1948年11月条目中。当现代学员用手机电筒照着档案复印件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中央宣传部旧址的油印机旁,培训课程转向更深层的思考。1949年3月,毛泽东带着未读完的《南史》进京,特意嘱咐"进京后继续借阅"。这个记载于《西柏坡图书馆移交清册》的细节,被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发成"未竟的阅读"情景教学。学员们需要列出自己工作中最该"带在路上"的理论著作,有人选择《资本论》,有人推荐《乡土中国》,但所有人都记下了那个月光下的读书姿势——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军委作战室的月光同样值得玩味。档案显示,1948年中秋夜,毛泽东在部署淮海战役间隙,特意让值班参谋朗读《三国志·武帝纪》中官渡之战的片段。这个被记录在《军委值班日志》的细节,现在成为西柏坡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典案例。当学员们用平板电脑调出同一段史料时,指挥大屏上的电子沙盘与泛黄书页形成奇妙对话——历史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此刻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接力。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院落里,一场特殊的"月光党课"正在进行。西柏坡干部学院复原了1949年2月的学习场景:没有电灯,没有投影,只有月光下的笔记本。学员们尝试在这样条件下讨论"进城后的风险防控",有人突然发现:当视觉受限时,听觉和思维反而更加敏锐。这个意外收获印证了当年《学习通报》中的观察:"夜间讨论往往能触及问题本质"。
西柏坡纪念馆的库房里,保存着毛泽东当年读过的《二十四史》。西柏坡党员教育培训的专家指出,这些书页上有三种颜色的批注:墨笔是战前所写,铅笔是战役间隙所记,而褪色的朱笔批注则多作于月下。这种"三色读书法"被转化为现代干部的能力培养模型:系统学习、碎片化积累与沉浸思考缺一不可。当学员们在同样的月光下尝试批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时,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
结业仪式在黎明时分的打谷场举行。每位学员都收到一份特殊礼物:来自当年青石旁柿树的种子。西柏坡干部学院的深意藏在随赠书签上:"愿你在任何光源下都能保持阅读的清醒"。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太行山时,有人还在翻阅那本被月光浸染过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七十多年前的夜读传统,在这个清晨长出了新的年轮——关于如何做一个既传承历史又照亮未来的读书人。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