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课程咨询:031180761656、13663110508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

从推碾子到治国理政:西柏坡精神为何历久弥新?

来源:chuxin 时间:2025-07-16 14:02:27 浏览次数:

西柏坡红色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西柏坡精神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它诞生于中国革命即将迎来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却始终保持着最朴素的本色。今天,当我们走进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触摸那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1948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在西柏坡村外散步时,看到一位老乡正吃力地推着石碾碾米。毛驴的眼睛被一块破旧的布蒙着,但布已经磨损得几乎无法遮光,毛驴不时受到外界干扰,碾米的效率很低。毛泽东没有犹豫,立刻上前帮忙推碾。事后,他特意嘱咐警卫员找一块新布送给老乡替换。这个细节被记录在《西柏坡纪念馆档案》中,成为西柏坡红色教育中“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这件小事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执政伦理——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指挥了三大战役,但领袖们从未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毛泽东的补丁睡衣、周恩来亲自纺线的身影、朱德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的场面,都成为党性教育最鲜活的教材。

西柏坡精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包含革命胜利前的清醒,也蕴含执政初心的坚守。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句话不是凭空而来的教条,而是从西柏坡的一砖一瓦、一粥一饭中凝结出的智慧。

今天,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课堂上,学员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深深触动:为什么当年条件那么艰苦,党和人民却能同心同德?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历史细节里。当毛泽东帮老乡推碾子时,当中央机关用毛线在作战地图上标注敌我态势时,当干部们和群众同吃一锅饭时,一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力量自然形成。这种力量,正是当代党性教育需要传承的核心。

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尤其体现在它对形式主义的天然排斥。在纪念馆的展柜里,保存着一份特别的“会议记录”——用旧日历背面手写的辽沈战役作战方案。这种“废物利用”不是作秀,而是渗透到每个细节的务实作风。反观当下,某些地方在落实政策时热衷于搞“门面工程”,恰恰背离了西柏坡精神的本质。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西柏坡红色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让年轻一代理解“推碾子”背后的深意?如何把“两个务必”转化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智慧?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创新推出的“沉浸式教学”给出了答案。学员们不仅要学习历史文献,还要体验纺线、推碾等劳动,在身体力行中感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

西柏坡精神最打动人心的,是它那种“土得掉渣”却直指人心的力量。当年中央机关食堂的菜谱显示,毛泽东的“特殊待遇”不过是一碗红烧肉;朱德总司令开会时,常把椅子让给年长的同志,自己坐小板凳。这些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说服力。今天的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正是这种“用事实说话”的感染力。

站在新时代回望西柏坡,我们会发现这座小山村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从“帮老乡推碾子”的群众工作法,到“用毛线标地图”的决策智慧,再到“不发军饷打胜仗”的组织艺术,西柏坡精神实际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治理哲学体系。这套体系至今仍在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课堂上焕发着生机。

当夕阳西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油灯仿制品次第亮起,仿佛在提醒每一个来访者:灯光可以现代化,但照亮初心的那盏灯永远不能熄灭。这或许就是党性教育的终极目标——让西柏坡精神成为每个党员干部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盏。

作者:李老师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9022893号-2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