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1947年的盛夏,太行山脚下的西柏坡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在刘少奇同志主持下,全国土地会议在一座简陋的土坯房里召开。没有电扇,与会者摇着蒲扇;没有扩音器,发言者需要提高嗓门。就是在这般艰苦条件下,会议通过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份只有16条、3000余字的文件,后来被历史学家胡绳评价为"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
土坯房里的历史转折
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中,复原的会场场景总能让参观者驻足:泛黄的油灯、手写的标语、木条钉成的长凳。据中央档案馆记载,当时会场屋顶漏雨,工作人员不得不用油布遮挡。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确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基本原则,为解放区近1亿农民带来了土地。
"这份大纲最革命性的突破,是规定乡村一切土地按人口平分。"西柏坡干部学院特聘教授在《土地改革与政权建设》课程中分析,"这不仅摧毁了封建经济基础,更让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如今,大纲的原始文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静静陈列在西柏坡纪念馆中,纸张上的钢笔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从土地革命到雄安新篇
这种"问题导向"的务实作风,正是当下雄安干部培训重点传承的红色基因。在新区规划展示中心,学员们常被要求对比思考:当年的土地改革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生产力?今天的深化改革又需要怎样的突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位参与过培训的干部感慨,"1947年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现在要破解城乡融合发展的难题。虽然时代不同,但都需要那种敢于打破框框的勇气。"
党性培训的现代启示
在党性培训专题课上,教员们特别强调一个细节:土地会议期间,代表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有位农民回忆:"那些'大官'帮我挑水劈柴,还教娃娃认字。"这种"接地气"的作风,成为现在课程设计中"沉浸式体验"的范本。
学院开发的"三同"教学(同吃、同住、同劳动),要求学员在周边农户家完成24小时生活体验。有学员在心得中写道:"当我握着老农满是茧子的手,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