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在太行山东麓的褶皱里,西柏坡的土坯房群历经七十余载风雨,依然以庄严的姿态矗立在历史的地平线上。作为 “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里曾孕育出 “两个务必” 的醒世箴言,见证了新中国蓝图的最初勾勒。如今的西柏坡干部学院,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重构价值坐标,将革命圣地的物理存在转化为精神高地的思想磁场,在新时代的坐标体系中锚定独特的育人方位。
西柏坡的历史荣光,始于 1948 年 5 月毛泽东同志率中央机关入驻这片仅 83 户人家的小山村。在 36 平方米的中央食堂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 “两个务必”,如同精神界碑,划定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历史方位。干部学院的第一课,往往从触摸会场内的木质条凳开始 —— 这些承载过 112 名与会代表的简陋坐具,与陈列柜中毛泽东打满补丁的睡衣、朱德使用的美军罐头盒烟灰缸,共同构成了 “艰苦奋斗” 的物质符号。
学院的 “历史在场性” 建构,体现在对革命细节的深度开掘。当学员们在中央军委作战室看到 190 封复刻电报时,会发现 “宜将剩勇追穷寇” 的豪迈背后,是 “注意保护南京文化古迹” 的文明自觉;在《西柏坡村土地改革台账》前,32 户农民的土地分配明细,揭示出 “把肥沃地块留给缺劳户” 的民生底色。这种将历史碎片编织成精神图谱的教育方式,让西柏坡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红色地标,而是升华为执政党初心的基因库。
西柏坡干部学院的价值重构,本质是革命精神的创造性转化。面对 “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学院将 “两个务必” 拓展为 “新赶考” 的三维坐标系:在廉政教育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 “六条规定” 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形成历史回响,展出的建国初期反腐案件卷宗,成为 “警惕糖衣炮弹” 的警示教材;在 “群众路线实践课” 上,学员们重走当年 “中央首长帮老乡挑水” 的山路,用现代治理案例对照《工作人员守则》中的 “十不准”,破解 “干部如何走进群众心里” 的时代命题。
当暮色降临,西柏坡干部学院的灯光与远处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精神光谱。这里的价值重构,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手术刀,剖析革命精神的现代性因子 —— 从 “两个务必” 到 “全面从严治党”,从 “土地改革” 到 “共同富裕”,从 “电报指挥” 到 “数字治理”,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 “以人民为中心” 的根本立场。
当一代又一代学员从这里出发,带走的不仅是西柏坡的红色记忆,更是一份在新时代继续 “赶考” 的清醒与坚定 —— 这,正是从革命圣地到精神高地的终极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