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渤海之滨的天津港保税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近日,该区社会事业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太行山深处的西柏坡,在西柏坡干部学院开展了一场深刻的党性淬炼。这场为期五天的西柏坡党性教育,让来自改革开放前沿的学员们,在革命圣地进行了一场思想与精神的深度对话。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当“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巨幅标语映入眼帘时,学员们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眺望着窗外的滹沱河和黄土坡,每个人的内心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这个偏居山坳的小村庄,是如何孕育出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力量?
在西柏坡干部学院的专题课堂上,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深深触动了学员们。1948年秋天,就在中共中央驻地附近,有一个特殊的“九月会议”旧址。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现在要‘开始进城’了,要准备一个管理国家的大党应有的执政能力。”有学员在笔记中写道:“这不仅仅是战略转折,更是思维方式的彻底变革——从领导革命到建设国家的转变。”
这个历史节点让来自保税区的管理者们产生了强烈共鸣。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那间保留了原始风貌的伙房里,木结构屋顶下的长条凳仿佛还在回响着“两个务必”的铿锵之声。一位干部凝视着主席台上那面朴素的党旗,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当年党中央在这里规划的是如何接管和管理大城市,如何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今天我们在保税区面对的是全球经济治理、国际经贸规则,这种‘赶考’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在任弼时同志故居前,西柏坡干部学院的教员讲述了一个细节:这位被称为“党的骆驼”的领导人身患重病,却坚持在土炕上工作,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亲手绘制的《中国经济情况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解放区的物资生产和调配情况。这种对经济工作的极致专注,让来自保税区的学员们陷入了沉思。一位干部感慨:“当年的经济基础如此薄弱,前辈们却能以如此科学的态度进行经济规划。今天我们有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更应该有把经济工作做精做细的‘绣花功夫’。”
此次西柏坡党性教育特别设计了“时空对话”环节。夜晚的研讨室里,学员们围绕“新时代的‘进京赶考’,保税区人如何答卷”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提到,当年中央军委作战室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指挥了三大战役,今天保税区要用数字化系统优化全球供应链;有人联想到,周恩来同志亲自起草《经济工作纲要》时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当下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传承的作风。
培训的最后一天,学员们清晨集体登上柏坡岭观看日出。晨曦中,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这片土地曾经承载的民族希望与未来憧憬,在此刻与每个人的内心产生了共振。一位学员在心得中写道:“站在西柏坡,我才真正理解了‘门户’二字的重量——七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这里打开了建立新中国的大门;今天,我们要让天津港保税区成为国家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门户。”
当大巴车缓缓驶离西柏坡,学员们带走的不仅是满满的学习笔记,更是一种精神的淬火重生。从太行山到渤海湾,从革命圣地的土坯房到保税区的现代化办公楼,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正在完成。这次由西柏坡干部学院承办的培训,让“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融入了新时代建设者的血脉,必将转化为推动天津港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