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太行山东麓,滹沱河水的潺潺声仿佛在低语着七十年前的峥嵘岁月。一群身着素色制服的地矿工作者们站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前,他们的目光聚焦在那间不足35平方米的中央军委作战室。来自某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学员们屏息凝神,仿佛能听到1948年那部老式手摇电话机里传出的急促铃声。
"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吗?"一位年轻的技术骨干轻声感叹,手指不经意地抚过斑驳的土墙。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记载,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土坯房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靠着一部电话、两张地图、四张桌椅,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发出了408封电报。一位从事地质勘探二十年的老专家动情地说:"我们在野外勘探时经常抱怨条件艰苦,但比起革命前辈们,我们的工作环境简直好太多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我们地矿人最需要传承的。"
本次培训由西柏坡培训学院量身定制,旨在通过深度西柏坡红色教育,为地质勘探队伍注入新的精神动力。培训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将教学现场延伸到历史的每一个角落。
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举行的现场教学中,讲师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细节: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49年3月,当党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所有工作人员都按要求将借来的桌椅板凳、炊事用具等物品完整归还给老乡,就连窗户纸都重新糊好。这种"清清白白离开,完完整整归还"的作风,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纪律性和群众观念。
西柏坡培训学院的特色课程让学员们受益匪浅。在"重走赶考路"体验环节,学员们背着地质包,沿着当年党中央进京的路线徒步前行。山路崎岖,但没有人掉队。"这不仅仅是一次行走,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位女地质队员擦拭着额头的汗珠说道,"就像我们在地质勘探中一样,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每一个数据都要准确无误。"
专题研讨环节气氛热烈。学员们围绕"两个务必"的时代价值展开深入讨论。有人结合矿产勘查工作,谈到如何在找矿突破中保持谦虚谨慎;有人联系能源资源安全,论述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种子在讨论中萌发。
夜幕降临,学员们参与了一场特殊的"西柏坡夜话"。围坐在院子里,仰望星空,大家畅谈学习体会。一位长期在野外工作的地质队员动情地说:"站在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地质人的找矿事业,何尝不是一场新的创业?我们需要这种西柏坡精神来支撑我们攻克深地探测的难题。"
西柏坡红色教育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感染力。在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时,学员们注意到书桌上那盏煤油灯。讲解员说,主席经常工作到深夜,工作人员多次劝他休息,他总是说:"前方将士在流血牺牲,我们多工作一会算什么?"这句话让学员们肃然起敬,不少人暗下决心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地质工作。
培训的最后一天,学员们站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太行山间回荡,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坚定的神色。他们知道,这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素能提升,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和心灵的净化。
离开西柏坡时,学员们带走的不只是学习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一位学员在培训心得中写道:"作为新时代的地矿人,我们更要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地质找矿突破的实际行动,努力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新征程上交出优异答卷。"
作者: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