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课程咨询:031180761656、13663110508

培训动态

培训动态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培训动态

南京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西柏坡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以"材料精神"铸就新时代党性品格

来源:chuxin 时间:2025-07-14 14:42:57 浏览次数: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

在太行山麓的滹沱河畔,一场特殊的"材料科学与革命精神"的对话正在展开。近日,南京某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师生党员赴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开展专题红色教育培训,将学科特色与党性锤炼深度融合,开创了"科技+红色"教育新模式。

此次培训聚焦西柏坡时期鲜少被提及的"军工材料攻坚"历史。据《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中央文献出版社)记载,1948年华北兵工厂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用民间收集的铜钱熔铸子弹壳,以槐树灰替代化学试剂提炼火药。这种"土法上马"的材料创新,支撑了淮海战役60万发/日的弹药需求。学员们站在西柏坡军工展览馆的复原场景前,触摸着斑驳的土法冶炼工具,材料学教授感慨:"革命先辈的‘穷办法’蕴含着深刻的材料应变思维,这与我们研究新型替代材料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

西柏坡党性培训课程设计独具匠心。在"两个务必"专题教学中,授课教师援引1949年毛泽东批示的《军委关于节约军工材料的通知》(现存西柏坡档案馆),其中特别强调"每颗子弹要节省2克铜"。这份珍贵档案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材料节约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觉悟的体现。学院党委书记在研讨会上提出:"当代材料科研工作者既要追求‘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更要传承这种‘克克计较’的作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培训创新性地设置了"材料中的党史"实践课。学员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当年兵工厂使用的铸铁金相样本,与学院自主研发的高强度合金进行对比分析。"从粗铸铁到纳米材料,变的是技术水平,不变的是自立更生的精神内核。"材料物理系研究生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这种将专业仪器带入红色教育的做法,得到西柏坡党员培训教育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开辟了跨学科党性教育的新路径。

在中央工委旧址的碾盘前,师生们重温了刘少奇同志"用石碾碾出军工原料"的事迹。《刘少奇年谱》记载,1947年他亲自带领群众用石碾研磨硫磺粉,解决火药原料短缺问题。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的党员教师现场演示了现代球磨技术原理,将党史学习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革命年代的‘土办法’蕴含着最朴素的材料加工力学,这正是我们课程思政的鲜活案例。"

此次培训还深挖了西柏坡时期的"科技人才观"。根据《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48年中央专门成立军工技术委员会,从国统区秘密引进材料专家。这段历史启示师生: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红色领航"。学院院长在结业仪式上强调:"要学习党在革命时期‘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智慧,把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

夜幕下的"材料人党课"别开生面。师生们围坐在当年中央军委作战室的院落里,用手机电筒模拟金属晶体结构,讨论"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如何践行西柏坡精神"。这种沉浸式学习让95后研究生党员深受触动:"老一辈在煤油灯下算弹药配比,我们在实验室算分子结构,虽然时代不同,但科技报国的初心相通。"

通过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系统学习,该院率先建立起"红色材料学"课程模块,将西柏坡精神细化为"材料研发的五个党性原则"。这种将专业教育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高校红色教育培训提供了新范式。正如带队教授所言:"材料会老化,但精神永远保鲜。我们要做新时代的‘革命材料’,既要硬度十足,又要韧性非凡。"

此次西柏坡之行,师生们带回的不仅心得体会,更有3项基于历史启示的科研立项。从革命圣地的土法冶炼到现代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一场跨越时空的材料精神对话,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李老师


Copyright © 备案号: 冀ICP备19022893号-2 公安部备案号:1301080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