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在西柏坡干部学院,一群特殊学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观察一件文物——1948年中央军委卫生部使用过的战地医药箱。这个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木箱,当年装着急救药品跟随野战医院转战南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的医护人员通过这次红色教育培训,在历史的细节中寻找医者初心。
"这个医药箱装载量不及现代一个急救包,却要保障整个战役的伤员救治。"培训导师指着箱内分隔设计讲解道。据《华北解放区卫生工作史料》记载,当时医务人员创造性地用芦苇杆作试管,用蒸笼消毒器械。这种在极限条件下的医疗智慧,让现代医护们陷入沉思。一位主治医师感慨:"相比当年的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设备不足?"
在西柏坡党政培训的特色课程《战地医疗中的群众路线》中,学员们了解到一个动人故事: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群众自发组织"人血银行",3000多名老乡排队为伤员献血。这个细节来自《西柏坡卫生志》第78页的原始记录。"现代血库建立在群众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培训领队说,"这提醒我们永远不能脱离人民搞医疗。"
微党课《知之深、爱之切——习近平在正定的难忘岁月》引发了热烈讨论。课程特别选取了1983年总书记推动正定县医院改革的案例,当时他亲自协调省城专家下乡坐诊。心外科的医生们结合这段历史,探讨如何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三十多年前的医疗改革思路,对今天的医联体建设仍有启示。"一位科室主任在研讨笔记上写道。
在中央卫生部旧址的枣树下,学员们听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49年初,傅连暲部长亲自起草《入城医务人员守则》,其中特别规定"不得接受患者任何形式的感谢"。这条纪律被刻在木牌上挂在各个医疗队驻地。如今,这块斑驳的木牌成为西柏坡干部学院的镇馆之宝,也成了医德教育的活教材。
培训的创新环节"手术室里的西柏坡精神"别开生面。学员们用现代手术器械模拟当年战地手术场景,对比研究纱布消毒、器械传递的演变。"当年没有无影灯,医生就着煤油灯做手术;现在我们有顶级设备,更该创造一流业绩。"一位护士长在实操后深有感触。
西柏坡党政培训的专家评价:"这次培训让医疗工作者找到了专业精神与红色基因的连接点。"
作者:李老师